浅谈命理经典《三车一览》
日期:2025.02.09 发布者:算准网
明代中叶万民英《三命通会》卷七“子平说辩”中说:“观《五行精纪》、《兰台妙选》、《三车一览》、《应天歌》等书,与《渊源》、《渊海》不同,盖观文察变,治历明时,皆随其时而改革,故虽百年之间,术数之说亦不能不异。”
这里明确地指出了,自宋代以来,传统命理研究方面有两条发展的主要线路:一条是《五行精纪》、《兰台妙选》、《三车一览》、《应天歌》等;另一条是《渊源》、《渊海》等。它们是同时存在,并行发展的。
正是基于“子平说辩”的认识,“古法”和“今法”这两个先后不同的论命框架以及其自身的发展源流。前者形成于中唐,后者则始于宋代。我同时指明,在宋、元、直到明代中叶,它们是并驾齐驱的。前者可以称为李虚中模型;后者可以称为徐子平模型。或者,前者可直接称为“虚中法”,后者则为“子平法”。这是中国命理学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。
当然,“古法”和“今法”是就其分析 “主线”而言的,它们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。具体来说,前者以年为主,以纳音为主要分析工具;后者以日干为主,以正五行为主要分析工具。前者以早期的《李虚中命书》、《玉照定真经》等,以及上述的《五行精纪》、《兰台妙选》、《三车一览》、《应天歌》等著作为代表;后者则以《渊海子平》为代表。但是,如果细心地检点这些古籍,我们可以看到,即使在以纳音为主的“古法”论命中,正五行也正在慢慢渗透,逐渐扩大它在具体论命中的作用和应用范围,以至于在明朝中叶以后,完全取代了“古法”而盛行于后世。
2. 《三车一览》简介
《三命通会》曾多次引用过《三车一览》的片段。现在有了韩国国立图书馆藏本《三车一览命书详论》的影印本,则可窥其全貌了。估计此书是宋末流失于海外,或为朝鲜李朝的翻刻本。这是我国命理古籍“回流”的又一例子。全书共十卷六十九章,线装三册。为宋代方谦之编撰。它是明代以前的重要命理典籍。
作者方谦之,南宋年间严陵人。生卒不详,号严陵先生、天乐埜(野)人。在卷首“序”中,他自叙“少习儒业,酷嗜阴阳,历遍命书”,显然是一个酷爱命理术数的儒者。观其“序”末所署时间为南宋景定二年辛酉(1261年)。我们知道,廖中编著的《五行精纪》成书于南宋庆元年间,有周必大作序,为1196年(庆元丙辰)十月;而由岳飞之孙岳珂刊行于南宋绍定元年(1228年)。因此,同是南宋命理经典,《三车一览》是后于《五行精纪》的。它完成时离南宋灭亡(1279年)已不足二十年。
跟《五行精纪》相类似,《三车一览》也大量地引用了它以前的术数命理文献,如李虚中、司马季子、鬼谷子、林开等著作、以及沈芝《源髓歌》、《指迷赋》、《珞琭子》、《珞琭赋》、《五行大论》、 《诸家命书》、《壶中子》、《洞玄经》、 《祝胜经》、《 理愚歌》、《御製言谈 》、《太乙经》、《鬼谷遗文》、《理愚歌》、《太乙妙旨》、《韩造命书》、《神白经》、《一行禅师命书》、《直截歌》等文献;其中大部份由于时代变迁,久已亡佚了。仅就对保留古代命理文献而言,《三车一览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。
此外,跟不少古籍不同,《三车一览》中存有大量宋代人士的命造作为案例,包括官宦、科举(如状元) 等。这不仅对本书的理论诠释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,而且也被后来的《宋历科状元录》大量引用,为研究宋代名人、官宦、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那么,为什么书名为“三车一览”呢?作者在“序”中做了解释:“首言五行甲子之所在,次言神杀所得,乃述甲子纳音象于后篇,命之曰三车一览,五行纪源,以示好事君子,得其同志欤?”
这里点明了本书的主要内容:一是“五行甲子”;二是“神杀”;三是“甲子纳音象”。
3. 论命架构
在论命框架上,《三车一览》跟《五行精纪》是一致的,都是以年柱为主体,以纳音为主要分析工具。在卷一中,编撰者就详述了“纳音成数”:
甲己子午数九,乙庚丑未数八,丙辛寅申七数,丁壬卯酉数六,戊癸辰戌数五,巳亥二位数四。
将其支干总成其数,却以五数除之,内不满五者,以作纳音属也。如:零一纳音属火;零二纳音属土;零三纳音土;零三纳音木;零四纳音金;零五纳音水。
这就再次提供了求取干支纳音简洁的数字方法。比如,干支甲子乙丑:甲数9;子数9;乙数8;丑数8,其和34,除以5则余4,四为金数,即“零四纳音金”,所以可断:甲子乙丑纳音为金。至于甲子乙丑“砂中金”,那是纳音象,作者认为,纳音虽创自鬼谷先生,但其象为西汉东方朔(曼倩)所解,即“纳,如纳也;音者,感动取声也。”于是干支“纳音”配成了一个“花甲子”。
如何依据干支纳音论命?
卷一“论五行生旺”中说:盛德乘时而旺,故木旺于春,火旺于夏,土旺于六月,金旺于秋,而水旺于冬。“大凡五行乘时而生,是本身自得其旺。若于命中又见生旺,是谓物极。若失时而生,是本身自无气,又于命中见衰绝,是谓乖体。物极谓之太过;乖体谓之不及。太过则反,不及则懦,当得其中而已。……得中者,谓得时见休囚,失时见生旺,是谓得中也。”
这里简述了当时“古法”论命的一个具体分析程式、以及评判的原则,即命之“太过”和“不及”,以及随之而来的评判准则——“得中”。
它进一步解释道:
太过者,假如木命生于春,本得时而却又逢亥为长生,见寅卯而行东方旺地,此为太过。春木宜见休囚为佳。不及者,假如金命人生于春,本得休囚无气了,而又复见丑为墓,寅为绝,戌亥为衰病。此为不及,春金宜见生旺为佳。其他只傚此循环而论。
傅枢密(讳伯,寿泉州人)
辛酉木 丙申火 庚戌金 戊寅土
此木命人见秋,则木死。是谓失时。而见寅时,乃东方木临官乡,此之谓将来者进,所以一身显官至于此也。
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“古法”利用纳音算命的具体步骤和如何做出评断的:
首先,将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列出,然后标记上各柱的纳音性质。比如上文傅枢密的八字,年柱辛酉,纳音为石榴木;月柱丙申,纳音为山下火;日柱庚戌,纳音为钗釧金;时柱戊寅,纳音为城头土。
论命的出发点是年柱辛酉,纳音石榴木,故为木命。
接着联系出生的时令:月柱地支——申,即秋天七月。木于秋天为失令,故评断为“失时”。失时则为“不及”。因为不及,其他三柱须见“生旺”相助。此命时落寅时,寅为木之生旺之地,所以命造因得寅之助力,而趋于“得中”。所以为贵,是朝廷的枢密大臣。
通过以上案例的评述,我们可以看到《三车一览》所展现的“古法”论命的基本特征:
(1) 以年柱为主,以纳音为主要分析工具;
(2) 它联系月令,做出“太过”或“不及”的基本判断;
(3) 以“得中”,或“中和”为基本的评断准则。
如果联系《五行精纪》,我们不难发现,它更趋近于当时已经在同步形成和发展的“子平法”。
首先,作为宋代“古法”总汇的《五行精纪》,它的基本架构是年、月、日、时、胎,是五柱论命。这是承继了早期的《李虚中命书》而来的。然而,在《三车一览》中,所举命例,都只以四柱形式罗列,没有列“胎元”一柱。这至少在架构形式上更靠近“子平法”的四柱论命了。
其次,它更注意出生的时令,并以此来判断结构内五行的基本旺衰,由此做出太过或不及的评判。这比《玉照定真经》的“古法”推理,显然有新的推进。《玉照定真经》表述为“下如生上进前程”和“上来生下身贫贱”法则。在《五行精纪》卷九“论五行三”里也有:“凡命五行下生上曰助气,主一生享福,凡事容易受人福力;上生下曰盗气,主一生为人谋,多荫庇他人,供他人之福。”这是仅观察结构内干支柱纳音上下的生克情况,现在则要进一步关注具体时令气候了。
显然,这跟“子平法”重视月令地支有相近之处。其实,作为“子平法”的先驱之作——《子平三命通变渊源》(或《渊源》)的作者是徐大升,他跟《三车一览》作者方谦之几乎是同时代的人。徐大升,号东斋,南宋钱塘人。印影本《渊源》卷首有徐大升序,署“宝祐十月望日”;尤武伟“三命堂”藏版《渊源》有钱塘子钱芝翁跋,署“宝祐甲寅辰月望日”。宝祐甲寅为1254年。而《三车一览》完成时间是南宋景定二年(1261年),同属南宋理宗(赵昀)朝,相隔仅七年。
再次,它已经注意到将“得中”或“中和”作为结构分析遵循的准则。这也是“子平法”的论命原则。
显然,《三车一览》保留了“古法”论命的基本特征,但在推理上也融合了当时命理发展的新的元素。
4. 纳音四时象
《三车一览》卷九和卷十详列了依据纳音五行“象”展开论命的方法,对我们今天了解纳音论命的具体方法是颇有启迪作用。
比如,“论木篇”:开篇为“夫木者,东方青帝之神。包牺氏执规司事,……规行生养之权,执华秀之令。”接着:
春月得之,渐有生长之象。孟春之令,犹有余寒,当用火以温燠,则木无盘曲之拘,当有舒畅之美。纔当春末,阳壮物渴,籍水滋扶,益加秀茂。若使初春无火,增之以水,则阴浓气弱,根损枝枯,不能华秀。若使春末,失之于水,增之以火,则阳气大盛,燥渴相加,根干叶槁,亦使不能华秀。是以水火二物,要得时而济,方为奇特。土多伤力,得中可以。然木居春月,克土不难。若伤乎多,曰恋克有损精神。金盛伤枝损华;重见生旺,必假金以琢之;居乎休囚,金不宜多。木生春月,有枝有蔓有条有干,更加木助,叶盛花繁,终无结果,实造物太冗。
这里仅录春月之木。《五行精纪》卷七“论木”仅言:“春忌见金,盖死弱伤生。”与之相比之下,《三车一览》则随时令展开:“初春”、“孟春”、“春末”,层层递进,叙述十分详尽。而且,不仅谈到与金的关系,更详细地论及水火的作用,春木喜水火既济;同时也谈及土的作用,春木宜薄土,忌厚土。还谈到木自身多寡的影响。可见,《三车一览》把年柱纳音之命,跟四季不同月令时节的外部气候状态联系起来了。
事实上,当你阅读上文时,是否会觉得跟你熟悉的《穷通宝鉴》有似曾相识之感?以下是《穷通宝鉴》论春木:
木生于春,余寒犹存。喜火温暖,则无盘曲之患;喜水滋扶,而有舒畅之美。春初不宜水盛,阴浓则根损枝枯。春木阳气烦躁,无水则叶槁根干,是以水火二物,既济方佳。土多而损力,土薄则财丰。忌逢金重,伤残克伐,一生不閑。设使木旺,得金则良,终身获福。
何其相似乃尔?只是从议论纳音“木象”,转换为议论正五行之“木”了。可见“子平法”后来的成熟发展也吸收了“古法”沉淀下来的“精华”。
5. 干支正五行的应用
在《三车一览》里,有类于“子平法”十神中的食神、正官和印绶的应用。
《三车一览》卷三“论十干食神”:“甲食丙兮丙食戊,戊食庚兮须坚固,庚壬壬甲两相吞,此是食神真径路。”此为阳食神。“乙食丁兮丁食己,己食辛兮辛食癸,癸乙相逢顺却昌,逆食之时终不羡。”此为阴食神。实际上,即是天干五行同性相生,所生者为生者之食神。
《三车一览》又说:“凡食神须用食地有气,不犯空亡,带生旺,见禄马贵人,皆为吉。若犯空亡、无气,无福神,皆为不用。”书中举了以下案例予以说明:
秦太师(讳侩,建康人)
庚午(土) 丁亥(土) 乙未(金) 壬午(木)
此为入格。又庚午见壬午,谓食神同巢。又就食神见禄,岂不美哉!
这里指年干庚金,见时干壬水,壬水为庚金所生,故为庚之食神。庚金坐午火,壬水也坐午火,故为同巢。同时,壬水见月支亥水为其禄。所以此命造食神生旺,判为佳造。
在同卷“论官星印绶”中,以甲用辛官、用癸印;乙用庚官、用壬印;丙用癸官、用乙印;丁用壬官、用甲印;等等。这里阴阳相配,跟“子平法”十神的正官(与日主异性相克)和正印(与日主异性相生)完全相一致。
对于正官,《三车一览》解释道:“纯阳纯阴则为鬼,阴阳相制为官也。……刚柔相济,健顺相资,则为官,制者为谨也。”
对于印绶(正印),《三车一览》说:“印者,权柄也。绶,色服也。凡是官星所食之神,为印绶也。何以为之?曰:如人有官当食禄时,方有主印之权。既当主印之权,必有食禄。所以官星见食神处,为印绶也。”
以下是书中所举案列:
叶龙图(讳三省,严州人)
甲子(金) 己巳(木) 癸未(木) 辛酉(木)
此甲人,以辛为官星;辛金旺于酉。又是天福贵人。甲以癸为印绶,甲贵在未,正谓官印带贵。
这里,辛正官是对于年柱天干甲木而言的(辛金克甲木),癸印绶(正印)也是对于甲木而言的(癸水生甲木),并不是以甲子柱纳音海中金来论定的。辛坐地支酉,自然是旺地。辛见月支巳,巳为辛之天福贵人。而癸坐未,未为甲木之贵人。正官和印绶皆坐吉地,自然就是“带贵”了。
由此我们可以看到,虽然在“古法”中纳音是主要分析工具,但也看到天干和地支各自具有的独立的正五行属性、以及天干与天干、天干与地支之间的相互关系,也逐渐在分析中予以应用。自然,从“子平法”的角度来看,这里的食神、正官和印绶(正印)的使用,更带有类似神煞的功能。
在《三车一览》中,占主要篇幅的是列举神煞或神杀的运用。所论及的神煞有:三奇贵、天乙贵人、天官贵人、天福贵人、太极贵人、天厨禄贵、福星贵人、天德贵人、月德贵人、驿马、攀鞍、将星、华盖、劫杀、亡神、灾杀、六厄、元辰……等等。显而易见,在“古法”模型中,神煞是重要的分析工具。这里就不一一赘叙了。
以上对韩国“回流”的命理古籍《三车一览》印影本中要点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。《三车一览》是自中唐李虚中开创的“古法”论命模型发展“链”上的一个重要环节,反映了宋末时期“古法”论命的具体方法和实践,是了解和帮助厘清中国古代命理学发展历史线索的一个重要文献。
439
上一篇:论土篇-卷九-三车一览
下一篇:返回列表
论火篇-卷九-三车一览
夫火者,南方赤帝之神,神农氏执衡司事。张晏曰:“火为礼,礼者齐,齐者平,故曰衡行炎阳之令,主咸齐之权。”生当春月,母旺子相,势力并行,加以生旺,损物伤身,得以死绝,明晦继传...
论金篇-卷九-三车一览
夫金者,西方白帝之神。金天氏执矩司事。张晏曰:金为义,义者成,成者方,故曰矩。行收敛之令,主肃刹之权,执性坚刚。春月见之,性柔体弱,常用日时坐命处,以生旺助其柔性。见木多则反成剉志,谓春乃青帝行权。木神用事更加木盛,则金治之...